Hi,還是機叔,你看膩了我還是會出來混臉熟的那個人。
話說機叔一改往日畫風,正二八經寫了個《狄仁傑》和國產電影工業的文章,本來以為會得到師哥的大力讚揚,結果他沉著臉跑過來跟我說:你以後還是別寫這些個深沉流文章了,看看後台的流量都掉到馬里亞納海溝里去了,你還是回歸你的老本行,寫寫那些個激爽好萊塢大片去吧。
聽完師哥一席話,機叔我痛定思痛,與其寫個文章沒人看,還不如放飛自我寫了被人砸雞蛋,好了,那些個兜里揣著番茄的哥們,站起來,是時候展現你們真正的技術了!
那麼這次我們要聊的是啥呢?其實我上段話里已經有劇透了,那就是發生在世界的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里的一部電影,《巨齒鯊》。
機叔之前也提過,這類片我是逢片必看的,包括師哥在內的好多人會跟我說,古往今來活躍在銀幕上的鯊魚沒有一千條,也得有個幾百條了,它們條條身懷絕技,殺人滅口,基因突變,上天入地的比比皆是,為啥你就是百看不厭呢?難道你是懷著看爛片然後吐槽的心態去看的么?
那專業科班出身的機叔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不是!因為在機叔看來,一個題材,一個類型,它出現得越多,對它本身的挑戰就越大,機叔看的,就是這些個鯊魚電影,經歷了快半個世紀的沉浮,到底它內在有個什麼樣的變化過程,那麼《巨齒鯊》,也是這個變化環節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了。接下來,機叔就從專業角度,來跟你猥猥道來。
涉及怪獸片這個類型的時候,大家最關心的點就是:怪獸是什麼?那麼這個「是什麼」,用一個比較專業的辭彙來說,就是視覺新鮮度的問題,就是我觀眾看這個怪獸,覺得新鮮,刺激,那樣我這個類型才會有市場,會有人來看。
那這個視覺新鮮度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沒那麼簡單,你可以去原創一個東西,比如異形、鐵血戰士、終結者,這個東西我沒見過,然後它的技能又很厲害,兩下一綜合,觀眾看著就非常帶勁。
《異形》
可是任何東西,都是有視覺疲勞性的,等到了上述電影的續集,你就得搞些別的名堂出來,求新求變,於是有了異形女皇、城市鐵血戰士、液態機器人,甚至到後面,給你來個異形和鐵血戰士雜交的物種,你表面上看著他們都掛著系列原初的名字,但其實這個怪獸的形象,是處在一直變化的過程中的。
連《侏羅紀公園》里那些個恐龍,也是一個路數,每次續集都會搞些個新物種出來,到了現在重啟的新版本,就是利用基因技術,讓它們在力量、速度和智能上全方位提升,這些東西歸根結底還是在圍繞著視覺新鮮度轉悠。
《侏羅紀公園》
那麼再來說咱們的鯊魚,從斯皮爾伯格這個怪獸片中「老叫獸」的《大白鯊》開始,鯊魚們從一開始只是體型稍比一般鯊魚大、但智能高於一般鯊魚很多的詭計多端老司機,到後面人類開始搞什麼基因強化版的「深海狂鯊」,再到後來什麼鯊魚都能上天入地的《鯊旋風》和《空中飛鯊》系列,創作者們也是絞盡腦汁想把這種海洋生物整出足夠多的視覺新鮮度來。
這鯊魚都更新換代到這種地步了,還能從啥層面去提升這個「視覺新鮮度」呢?那麼就要說到另一種方法了。
《大白鯊》
這種方法說起來也很簡單粗暴,就是體型上的放大。拳頭你見過,沙包大的拳頭你見過么?同理,無論那些個鯊魚多聰明技能多IMBA,但他們的個頭還是咱們日常習慣中的鯊魚吧?好,我《巨齒鯊》要做的,就是給你整一條遠古巨型鯊魚出來,個頭跟鯨魚似的,這麼大一條殺人利器,就說你怕是不怕吧。
你看上半年那部國內票房破10億的《狂暴巨獸》,也是走的這個路數,把日常動物個體放大,照樣可以把觀眾唬得一愣一愣的。
《狂暴巨獸》
因為以前的商業大片拍攝鯊魚,多數是以實體模型為主體,輔以數字特效的拍攝方法,現在的數字特效技術進步了,深海探測等載人潛具還經常出現在各類新聞頭條上,那麼在兩種條件都具備的前提下,搞這些個海洋巨型生物的題材也就成熟了。
以往的鯊魚三五米長頂天了,我來個35米長的,直接就能沖視覺衝擊力上給到觀眾會心一擊。再比如深海大章魚的《極度深寒》,以及這幾年非常火的《哥斯拉》系列、《環太平洋》系列,無非是在利用這兩條規律,去把怪獸片拔到另一個欣賞高度了。
《哥斯拉》
那麼怪獸這個問題解決了,接下來還有一個關鍵性問題,是常常被人忽略的。那就是,怪獸的對手是誰?因為類型電影除了形象要出彩,它還得考慮戲劇衝突的問題,你光一個大怪獸在那裡走秀,那就拍成探索頻道紀錄片了,怪獸片經久不衰靠的肯定不是這個。
怪獸強大,但你得給它選擇一個可以一戰的對手,那才能讓觀眾買單,那麼這個對手,用一個比較專業的詞來說,就是心理衝突性的問題。這裡面,同樣涉及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是衝突的懸殊度問題,打個比方,現在的主角是我,對手是師哥,那這個電影肯定就沒法看了,因為倆沒特殊技能的凡人打架,誰看?
但如果對手換成鯊魚,主角換成海上漂浮著的我,那就有看頭了,因為我這麼一個旱鴨子,在茫茫大海上,跟一條常年在這裡面混得風生水起的鯊魚斗,那肯定各方面指數都不是成正比的,那麼這種懸殊感就出來了,大家會關心,我怎麼在這場鬥爭中倖存下來,我用什麼方法戰勝了鯊魚,如此種種。
比如《侏羅紀公園》里,開頭肯定會讓恐龍搞死幾個渾身腱子肉的美國特種兵和僱傭兵,來強調這貨一般人根本拿它們沒辦法,然後主角又會安排幾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科學家和孩童之流,那麼觀眾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你這些個戰五渣,怎麼在一個孤島上跟恐龍玩呢?
斗勇肯定是不行了,那麼只能鬥智了!在鯊魚類型的怪獸片題材里,《深海狂鯊》也是用了這個原理,裡面的鯊魚其實沒多少升級,但是它的對手被降級了,變成了純粹沒有任何技能特長的素人游泳愛好者,那麼這同樣形成的一套衝突的懸殊體系,裡面的主角照樣利用有限的地形和工具條件,乾死了強大的鯊魚。
《深海狂鯊》
《巨齒鯊》的衝突懸殊性,在前半段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就是這個鯊魚體型巨大,雖然現代人類高科技挺多,但碰到這種大傢伙,你還是沒有多少正面硬杠的資本的;
另一方面,是衝突開始發生在深海區域,這裡本來就屬於新開發的地域,許多科技和武器根本無法在這裡施展,而且鯊魚的對手也不是復聯里跑出來的超級英雄,頂多是一群有專業技能的科學家,那麼這種懸殊性就建立起來了。
故事前半段的主要套路,也是遵循著《侏羅紀公園》那種「營救」模式展開:就是我闖入了一個強大對手的地盤,我只能利用我有限的技術和能力,運用我的聰明才智,跟它躲貓貓,救出被困的人員安全返回。在這個階段,觀眾關心的不是你如何乾死對方,而是你如何不被對方乾死,全身而退。
可是,如果只有這麼一個老套路,那觀感肯定就會大打折扣了,畢竟鯊魚我們見多了,你只是大了點而已,沒點其他的東西,還是很難吊觀眾的大胃口的。
這個時候,影片很聰明地在後半段,負責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就是衝突的合理性問題。所謂的合理性,就是指我在需要不得不跟你殊死搏鬥的時候,我得拿得出一套可行又可信的方案來。
接上面那個比方,比如我在海里碰到鯊魚了,劇情里設置了我背水一戰,下水跟鯊魚單挑然後贏了,那肯定會被觀眾笑掉大牙,因為這根本就不可信。可是如果把我換成傑森·斯坦森呢?那可能觀眾就會拍手叫好了。
在《環太平洋》里,跟深海巨獸搏鬥的是巨型的機器人;在《狂暴巨獸》里,跟怪獸搏鬥的是大猩猩;終結者的對手還是終結者,鐵血戰士碰到的是特種兵,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衝突合理性在服務的例子。你要戰勝怪獸,你也得有跟它單挑的資本。
那麼這個合理性,也講究一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巨齒鯊》里的傑森·斯坦森,是一個深海救援隊的設定,但光靠這個人在海里乾死一條普通鯊魚可能沒人會有疑問,但畢竟咱們的鯊魚可不是一般選手。那麼這個時候,除了需要依靠他的技能和智慧,就得高科技和武器來幫忙了。
可大家不要忘了,如果我們在衝突環境依然設置在原來的深海,那麼這個合理性又變得牽強了。一來,深海沒有高科技武器可以提供幫助,二來那邊本來鯊魚就沒招惹你,你去找它麻煩會被動物保護主義機構投訴的。那麼這個衝突的合理性,就需要把裡面的必要性凸顯出來,我們不承諾使用武力,但是我們也不放棄這項權力。
好了,機會來了,這巨齒鯊不在深海呆著,居然跑淺海來興風作浪了,那麼這個時候,正面對決的條件就成立了。這時候的觀眾,他們關注的問題從前面的如何不被對方乾死,變成了如何乾死對方了。你想啊,觀眾們剛剛欣賞完一場實力相差懸殊的不對等潛入戰,現在又可以欣賞到一場實力基本對等的正面戰,你說,他們怎麼可能有不滿足的道理?
所以你看,機叔是那種隨便就亂找片看的人么?這套視覺新鮮度和心理衝突性的東西,在這麼多年這麼多部怪獸片的迭代過程中,可是一直在穩定地運作著的,你每看到一部像《巨齒鯊》這樣能夠在這個體系內玩出點新花樣的電影,那種心理上的滿足,可不比看文藝片少多少的。
媒體首映完後,好多人散場了還跟那兒使勁討論著巨齒鯊高潮部分橫掃三亞的問題,也是從另外一個側面佐證了:這群閱片無數的老司機還能買單的類型,普通觀眾就更不在話下了。
另外機叔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些個巨型怪獸片在北美可能市場反響有時會一般,但在咱們這兒一直很堅挺,《環太平洋》和《狂暴巨獸》、《侏羅紀世界》,都是如此。
究其原因,機叔覺得是因為咱們還是保留著某些農業文明的特徵,對於巨型動物有著某種圖騰崇拜的心理,當然,這個攤開來可能就是一個大話題了,大家去看下列維·施特勞斯的書琢磨琢磨就是了。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http://www.buzzfunnews.com/20180826465.html
更多有趣新聞請上:http://www.buzzfun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