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有較大的害處?愛「催」的父母該留神






別再催促磨蹭的孩子了。



一位媽媽要帶兒子出門,小男孩從起床進洗手間到穿衣服,大半小時后還在穿衣服……


媽媽的語氣開始變得不耐煩:「快一點,快一點,快一點!」


小男孩慌慌張張加快了速度,10多分鐘后,小男孩說「口渴,要喝水」。


這時媽媽已經徹底沒了耐心:「好了,你不能快一點,那麼我們今天就別出門了!」


小男孩大哭起來。



▲大部分父母都有催促孩子的習慣


在這方面,日本教養雜誌《AERA with Kids》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有高達80%的父母每天多次對孩子催促「快一點」,頻繁催促的頻率集中在早上出門時、晚上孩子寫作業時、收拾玩具時、洗澡時、睡覺時……看看,說中你了嗎?看來,天下孩子一樣「磨」,天下爸媽一樣「催」。不過,爸媽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會帶來負面影響。




▲爸媽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1、父母經常催促,會增加孩子未來的焦慮隱患


些少的壓力是有積極作用的,但頻繁和較多的壓力,會促進身體可體松的分泌,抑制孩子的思考與記憶保留的能力,還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值得一提的是,壓力也常常是兒童焦慮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父母催促孩子快一點時,往往伴隨著怒吼和指責,這又加大了孩子內心的壓力和焦慮。我們很多父母會擔憂咬指甲的孩子焦慮,但我們卻在以另一種方式增加孩子們的焦慮。難怪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


如果你不知道焦慮給孩子帶來的後果,你可以看看小沙鼠的表現:


這種沙鼠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一到每年的旱季,沙鼠們每天總要辛勤地儲存草根。因為過度焦慮,它們儲存的草根是它們真實需要的5倍。倘若它們哪天不能銜草,比如被籠子裝起來,它們很快便死亡。過度的焦慮把它們殺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難遇見一些焦慮的孩子:


無論是閱讀繪本還是玩玩具,甚至是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經常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他們頻繁地發怒或摔玩具,甚至打其他孩子,唯獨不能靜下來沉浸於玩具和玩耍中。如果父母問他們怎麼回事,他們自己也答不出所以然。當他們上到幼稚園,他們可能會緊張地遠離人群,或者若無旁人地在課室走來走去,並且常常莫名其妙地生氣……這些便是孩子焦慮的表現。


2、父母經常催促,容易養成孩子馬虎、不思考的習慣


小朋友的成長,需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但由於心智的限制,年幼的孩子思考起來會比較慢,也需要更多的時間。雖然慢,卻很有必要。因為會思考的大腦,會越來越擅長思考,這是大腦神經元「用進廢退」的原則。這也是有些孩子擅長思考,而有些孩子不擅長思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說有一位名叫馬歇爾·福柯的足球後衛,從小喜愛思考,他也把這種思考的習慣用在了足球場上。他經常能準確地判斷出球場上的球員要做什麼,接下來還要做什麼,據說準確率奇高。我料想他小時候思考時沒有爸媽頻繁催促的打擾。所以,懂得思考,其實是一種能力。



而父母經常性頻繁的催促,會打斷孩子這一思考的過程,也會讓孩子從小丟失思考的能力,至少也是不能專註地思考,繼而可能會帶來做事馬虎的習慣。舉個例子,當一位小朋友在系鞋帶時,他一邊系一邊思考為什麼鞋帶是這樣纏繞的,鞋子上的幾個洞洞真有趣,還有鞋子上的顏色真鮮艷……等問題。當他聽到媽媽焦急的催促時,便匆忙停止,為了更快地滿足媽媽,他可能幹脆連鞋帶也不系了,而是胡亂塞在了鞋子里……馬虎的壞習慣就這樣養成了。




3、父母經常催促,還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年幼的孩子雖然拖拉,但他們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成長和解決問題。父母頻繁的催促,相當於頻繁地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做事方式,可能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簡言之就是放棄努力和嘗試,什麼也不做。



有一位爸爸,曾經跟我分享過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他5,6歲時,跟自己的爺爺學做飯。他印象中小時候的米粒里很多小石子,他便想把米粒里的小石子都挑掉再洗,但他的爺爺一直在旁邊催「快一點,你能不能快一點?你這麼慢,等你做好飯,我們都被你餓死了……」洗米時也不停地催「快一點快一點」,生火時也是一聲聲催「快一點快一點」……結果因為過於著急,他不僅把碗摔了,自己的手指也燒傷了。從此,他抗拒做飯,如今30多歲仍舊不想學做飯。他說:「老被催促,是一件很沮喪的事情,那一聲聲催促,總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無能……」




▲父母們的兩難心聲


「我也不想催,但孩子的確是很慢啊」,


「不催?孩子能在洗手間洗澡一整天」,


「不催孩子快一點,他能刷牙一個小時以上」……



「磨」、「慢」、「拖」,常常是小朋友幼年時期的做事特徵,幼兒說在前面提過,小朋友的成長需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另外,年幼孩子做事,也需要滿足好奇心的探索,這也需要時間;除此之外,幼齡孩子還有專註力不足的問題;最後,小孩子還缺乏時間觀念。從兒童的時間概念的發展來看,6歲的孩子才知道確定的時間以及大概知道時間的長度,比如他能感知10分鐘是多長……


▲所以,年幼孩子的拖拉磨蹭是普遍情況,父母該如何應對?





——預設「時間計劃」是合適的做法。提前給孩子預設時間,比如15分鐘后要出門,否則時間不等人,媽媽也不等人,後果孩子自己負責。父母盡量在等待孩子時,不要催促,更不要頻繁地對孩子說「快一點快一點」。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控制情緒是關鍵。當父母理解孩子們的磨蹭是普遍的,並且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才能以平靜的情緒對待孩子們各種「磨」。畢竟天下孩子一樣「磨」,但爸媽可以「不催」。當孩子多次品嘗到錯過時間的「滋味」,會慢慢地進步的。


美國詩人梭羅說:「如果一棵樹一開始成長得比較慢,它以後必然有強大的根基。我相信人類的成長也是如此。」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各種「磨」時,想想這句話!


關鍵字:催促孩子、親子溝通、幼兒心理、育兒習慣、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http://www.buzzfunnews.com/20180725942.html

更多有趣新聞請上:http://www.buzzfun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